选矿助滤剂的用量直接影响过滤效率和经济效益,但不存在统一标准答案。具体用量需结合矿石粒度分布、矿浆浓度、过滤设备类型及药剂特性综合判断。例如处理黏性较大的矿泥时,适当增加助滤剂比例能有效降低滤饼含水率;若矿物颗粒本身具备良好渗透性,过量添加反而会堵塞滤布孔隙。
如何判断助滤剂用量是否合适?关键在于观察过滤速度和滤饼成型状态。实验室小试阶段建议采用梯度实验法,从0.05%起始浓度逐步递增,每次增幅不超过0.02%。某铜矿选厂实践表明,当十二胺类助滤剂用量达到矿浆质量的0.12%时,真空过滤机处理能力提升37%,此时滤饼厚度均匀且脱落完整。
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矿浆pH值的调节作用。酸性环境下部分高分子助滤剂会发生水解失效,此时需配合pH调节剂使用。某铁矿案例中,将矿浆pH从5.8调至7.2后,聚丙烯酰胺用量降低40%仍保持相同过滤效率。温度变化也会影响药剂活性,冬季作业时往往需要提高10%-15%的添加量。
设备差异带来的变量不容小觑。板框压滤机与陶瓷过滤机对助滤剂类型的选择存在明显区别,前者更适合刚性颗粒型助滤剂,后者则对高分子絮凝剂更敏感。某锌冶炼厂改用自动加药系统后,通过实时监测滤室压力变化,成功将月均药剂消耗降低2.3吨,年节约成本超15万元。
定期检测滤液浊度是优化用量的有效手段。当滤液中固体含量突增时,可能意味着助滤剂过量导致滤饼结构松散。某金矿企业建立的三级检测体系显示,将滤液固含量控制在50ppm以下时,每吨矿石助滤剂成本可降低0.8元。动态调整策略比固定投加模式更适应矿石性质波动。
新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