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萤石抑制的核心在于精准调控矿物表面性质与浮选环境。萤石常与石英、重晶石等矿物共生,需通过特定抑制剂降低其可浮性差异。常见方法包括使用水玻璃、淀粉类有机物或酸性介质调整矿浆pH值,破坏萤石表面活性位点,同时增强脉石矿物分离效果。
抑制剂的选择需结合矿石成分灵活调整。水玻璃通过与钙离子生成胶体沉淀覆盖萤石表面,适合处理含硅酸盐的矿石。当矿石含较多碳酸盐时,改用柠檬酸或木质素磺酸盐更能有效抑制萤石上浮。关键操作参数如药剂添加顺序与搅拌强度直接影响抑制效率,例如提前30秒加入抑制剂可使药剂充分吸附。
矿浆pH值控制是成败关键。在酸性环境(pH 5-6)下,萤石表面电位变化显著,此时配合适量油酸类捕收剂可实现对石英的选择性抑制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当矿石含硫化物时,需预先加入硫化钠消除重金属离子干扰,否则抑制剂会大量消耗在无用反应中。
浮选设备参数优化同样重要。将叶轮转速降低15%-20%可减少萤石颗粒的机械夹带,气泡大小控制在0.8-1.2mm时能提升分选精度。如何精准控制抑制剂用量?通常采用分段添加方式,先加入总量的70%调节基础环境,剩余30%根据浮选泡沫层厚度动态调整。
温度调控常被忽视但效果显著。冬季生产时将矿浆加热至25-30℃可增强抑制剂分子活性,夏季则需加强冷却防止药剂分解。针对含粘土质矿石,添加适量六偏磷酸钠既能分散矿泥,又能强化对萤石的抑制作用,这种双重功能使综合回收率提升8%以上。
新型抑制剂开发持续推动技术进步。某选厂采用改性腐植酸替代传统药剂后,在相同品位下精矿回收率提高12%,药剂成本反而降低20%。这种环境友好型抑制剂通过螯合作用选择性钝化萤石表面,为复杂伴生矿处理提供了新思路。
新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