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污水澄清效果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回收效率。衡量澄清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悬浮物浓度、浊度、色度及化学药剂残留量,其中悬浮物去除率需达到85%以上才能满足工业回用标准。水质透明度是肉眼可辨的直观判断依据,当水体呈现自然清透状态且底部可见1米以上时,通常说明澄清工艺运行良好。
需要重点关注污水中的微细颗粒处理效果,特别是粒径小于20微米的矿物颗粒。这类颗粒易形成胶体悬浮体系,常规沉淀法难以彻底分离。此时通过添加絮凝剂改变颗粒表面电荷,能使细颗粒聚集成团加速沉降。实际操作中常采用聚丙烯酰胺与无机盐复配方案,药剂投加量需根据矿石类型动态调整。
如何判断澄清效果是否达标呢?除了实验室检测悬浮固体含量,现场快速检测法更具实用性。取500毫升处理水样静置30分钟后,若沉淀物体积占比不超过5%,且上清液无明显浑浊带,说明固液分离效果理想。值得注意的是,选矿废水成分复杂,含重金属离子时还需检测pH值与毒性物质浓度。
设备运行参数直接影响澄清效率。旋流器进口压力控制在0.15-0.25MPa时分离效果最佳,过高会导致细颗粒二次悬浮。斜板沉淀池表面负荷宜保持在1.2m³/(m²·h)以内,停留时间不足易造成跑浑现象。冬季低温环境下,适当延长絮凝反应时间可提升矾花形成质量。
药剂选择需与矿石特性精准匹配。处理硫化物矿石废水时,过量使用阳离子型絮凝剂可能引发硫离子再溶解。某铜矿企业通过改用两性离子聚合物,在保持沉降速度的同时将铜离子残留量降低62%。这种定制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回用水品质,每年节省排污费超300万元。
上一篇:选矿产量如何计算
下一篇:扬州选矿振动筛如何使用
新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