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过程中观察泡沫厚度是判断分选效果的关键手段。泡沫层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精矿品位和回收率,操作工需要根据泡沫状态实时调整药剂用量和充气量。为什么泡沫厚度能成为关键指标?因为泡沫结构直接反映矿物与药剂的作用效果,矿物颗粒与气泡的附着强度决定了泡沫层的稳定性。
当捕收剂过量时,泡沫层会出现黏稠堆积现象,表面气泡细密且流动性差。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精矿品位下降,需要重点关注药剂配比的调整。相反,若起泡剂不足,泡沫层会快速破裂,出现大面积"秃斑",此时需要补充起泡剂并检查充气系统是否正常。经验丰富的操作工还会观察泡沫颜色变化,金属硫化物常使泡沫呈现特定金属光泽。
浮选机不同区域的泡沫特征具有诊断价值。前段槽体泡沫通常较厚,随着精选过程推进,理想状态下泡沫层应逐渐变薄但保持均匀。若扫选区仍存在厚重泡沫,可能意味着尾矿中金属流失严重。实时监控时要注意泡沫破裂速度和携带矿浆的能力,这两个参数与厚度指标形成互补判断依据。
环境因素对泡沫形态的影响不容忽视。水温变化会改变药剂活性,矿浆pH值波动直接影响矿物表面电性。雨季选厂常遇到泡沫稳定性突变的情况,这时需要同步检测水质硬度和溶解氧含量。特殊矿石如氧化矿的浮选泡沫更难控制,往往需要添加调整剂来维持合理厚度。
现代选厂普遍采用机器视觉系统辅助判断,但人工经验仍是核心。操作工通过观察泡沫层振动时的弹性恢复速度,能快速判断矿物可浮性变化。记住,没有绝对标准的泡沫厚度值,关键要建立特定矿石的基准参数库,这需要积累不同工况下的生产数据对比分析。
新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