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选矿过程中抑制黄铁矿的关键在于选择性控制其表面活性。黄铁矿与金矿物常因表面性质相似导致浮选分离困难,需通过抑制剂改变其可浮性差异。常用石灰调节矿浆pH至强碱性环境,使黄铁矿表面生成亲水氧化膜,而金矿物因对碱性环境耐受性更强得以优先上浮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药剂用量控制,过量石灰可能同时抑制载金矿物,实践中常结合电位调控或组合抑制剂提升选择性。
为什么黄铁矿的抑制效果直接影响金回收率?黄铁矿过度活化会裹挟微细粒金进入尾矿。氰化物、亚硫酸钠等辅助抑制剂能针对性破坏黄铁矿表面活化点,尤其对含砷黄铁矿效果显著。某金矿案例显示,采用腐殖酸钠与石灰协同作用,黄铁矿抑制率提升23%的同时金回收率稳定在91.6%。矿浆温度对抑制效果同样敏感,冬季作业时需额外补充蒸汽维持35℃以上反应活性。
实时监测氧化还原电位可精准调控抑制进程。电位值维持在-200mV至+100mV区间时,黄铁矿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。某选厂引入在线电位监测系统后,抑制剂单耗降低18%。浮选机充气量需配合调整,过量空气会加速黄铁矿表面氧化,反而削弱抑制效果。现场操作时建议保持0.3-0.5m³/min·m²充气强度,既能保证金矿物上浮又避免黄铁矿活化。
新型有机抑制剂研发为行业提供新思路。壳聚糖衍生物对黄铁矿表现出优异选择性,其分子结构中氨基与硫化物表面铁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。试验数据显示,200g/t壳聚糖抑制剂可使黄铁矿回收率降至12%以下,且对金矿物无负面影响。这种环保型药剂尤其适用于含碳质脉石的金矿,能有效解决传统抑制剂导致的碳质上浮问题。
磨矿细度调控是常被忽视的抑制手段。将黄铁矿单体解离度控制在65-75%区间,可减少新生表面的过度活化。某难处理金矿通过将二段磨矿细度从-400目85%调整至78%,配合组合抑制剂使用,最终精矿含金量提升至42g/t。
新闻推荐